1、引言
假若你可以针对基督教的浸礼问题,向生活在自家周围的一百个家庭中的成员进行调查:“为要符合圣经中关乎得救的条件,一个人应该怎样受洗?”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
你可能会得到一打不同的答案,甚至上百种。有些人会说得到救赎根本不需要受洗。另一些人会回答:真正的洗礼要完全浸入水中三次。有人主张在头上洒几滴水就可以生效,而另有些人坚决要求倾倒大量的水。少数人坚持正确的洗礼乃是受洗者自身向后浸入水中一次即成。……不知何故,有关洗礼的主题,人们已经衍生出五花八门的关于如何施洗、以及向谁施洗的看法。可是,大家又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以权威之作——圣经为依据的。那么,阅读同一本圣经,怎会引起信仰上的如此混乱呢?
在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有一个人坚决要求浸入充满玫瑰花瓣的巨大水箱中受洗。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有些离奇古怪,看看最近两起与牧师有关的新闻事件吧:在巴尔的摩一条街道一位传教士聚集了一群刚刚“皈依”的人,打开消防水龙头,使水冲在他们身上,同时宣布他们都已受洗了;而另一位牧师在杂货店遇见一位想要受洗的女士,他当场将一瓶可口可乐洒在她身上……
尽管这些人的主张相互对立,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对圣经的研究全都是非常肤浅的。他们寻求得救的基本模式大都基于异教徒的传统或是出于对圣经的无知。然而我们不要注目于人为的发明。只有在圣经的证言中,我们才能找到关于真实洗礼之意义和方法的确切真理。2、进天国的两个必要条件
我们首先转向主耶稣关于界定进入祂国度之条件的亲自教导。“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翰福音3:5。这或许是基督在针对这一个问题所做过的最权威最肯定的陈述了。祂的话十分浅显易懂根本不可能被误解:进天国有两个绝对必要条件。为了得救,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两种过程。
但是,耶稣对尼哥底母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其中从圣灵生是什么意思?从水生又是什么意思?请阅读主与这位富有的法利赛人谈话的上下文,你就会对主说那段话的意思明确无疑。在第三节中,祂十分简明地描述了被圣灵所生之意: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被)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 因此,“从圣灵生”是明确指着“人心悔改归主”而言。然后,耶稣在第七、第八节继续描述这个奥秘——圣灵潜移默化的改变人心之工。“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来证明“从水生”就是指“洗礼”。人心悔改归主和受洗这两件事在圣经里经常紧密地扣在一起。悔改是强有力的内在改变,而洗礼则是变化已经发生的外在身体表征。请留意,基督在另一个场合上重述了得救的双重条件,“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马可福音16:16。
这种对救赎之“信”相当于“从圣灵生”,并且“信” 是与“受洗”相连接的;在耶稣与尼哥底母交谈时,祂以同样的方式,将“从圣灵生”与“从水生”紧密的连在一起。对十字架救赎功劳的信心引发了接受“水”的洗礼所预表的改变人心(受圣灵洗)的神迹出现。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好叫一切相信的人在他里面得永远的生命。”(约翰福音 3:14-15原文直译)
对此有人可能争辩道:鉴于在十字架上的强盗的例子,洗礼不可能是我们的主所规定得救的一条硬性要求。耶稣难道没有应许那个穷凶极恶的罪犯在天国里有一席之地吗?但是,这罪犯的确没有受过洗呀!
诚然,我们没有强盗受洗的记载,但是当他接受耶稣为他的主、救主时,耶稣顺从的生活就归予他了,因为他此后确实没有机会受形式上的洗,他不能从他正被罗马当局行刑的十字架下来。如果他能从那十字架上下来,他就会必做很多事:他会转离他罪恶的生活,会归还他所偷来、抢来、讹诈来的一切,并且完全地按他当时所认识的真理而行;无奈身体被钉动弹不得,不可能做任何这些事。那就是为什么上帝还能接受他并且耶稣还能给他这样的一个拯救的荣耀保证。耶稣的洗礼归给他了——要求那个强盗所做的,他已经去成全了——他所能尽的诸般的义都尽了。有实事为证:他悔过了,认罪了,诚恳地服法;当众人都拒绝主时,他回转过来信了主,接受主;当众人都糟蹋主,特别在精神上摧毁主之时,他安慰了主,鼓励了主,让主看到了劳苦的功效,看到天父的应允和同在!……(参见:路加23:40-43)
顺便一提,如果今天情形相似,上帝也会给予相同的对待。假定有一天某人来我这儿要求受洗。他的愿望如此急切又强烈,并恳求我立即施洗。我们上车向附近一个方便施洗的湖泊驾去。但是接近这湖的途中,发生了一次可怕的事故。我的乘客死于那次事故。他会因为他还没有与他的主同受浸而被弃绝吗?当然不会。他早已经决定顺从主并且正是在顺从主的过程中死去。上帝从未要求任何人去做那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无论如何,从我们所学过的出自耶稣之口的话,任何人都能有把握地做出结论,若一个人有机会受洗礼却拒绝它,那人必不能进入天国。3、洗礼有多少种模式?
洗礼有许多种可接受的模式吗?根据使徒保罗所说,答案是否定的。他写道:“一(位)主,一(种)信,一(样)洗,”以弗所4:5。尽管有许多形形色色伪造假冒的信仰、神灵和洗礼,但只有一个是真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从当代宗教家的所有主张中确认真正的答案呢?
答案不在人的主张而在于上帝的圣言里,且在于洗礼动作的实际象征。换句话说,洗礼的意义决定了洗礼的模式。请仔细阅读保罗针对这完美的礼仪及这礼仪实际的象征意义所做的描述:“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祂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 罗马6:4-6。
你是否理解保罗这段话的真正含义?有一个对罪的旧生活的死,被定义为“旧人”。 既然邪恶的身体必须被完全除掉,那么保罗说洗礼就是钉死本性的“埋葬”仪式。通过浸入水里的方式举行一场灵性上的葬礼,并且去庆祝圣灵在申请洗礼者里面所“生”的新生活。保罗说我们正在申请经历耶稣亲身的死、埋葬和复活。对于新悔改的信徒来说,这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举动呀!此刻,这些新人正让公众见证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发生了内在的转变,并且藉此象征他们正向前迈进,进入一种因顺从和得胜的新生活所带来喜乐。
请允许我问你:怎样的洗礼才能完美地象征这种向罪死、与耶稣同埋葬并且复活得新生——这一系列完整经历呢?让我们为此思考片刻。要表达每一进程,再也没有什么模式比这更完美了:闭上眼睛,屏住呼吸,双手合拢并从容地沉入在水下……。
难道这不是也解释了为什么要对耶稣受洗这一细节进行详细记载吗?尽管耶稣在母腹中已经被圣灵充满,祂仍敦促约翰无论如何都要给祂施洗。祂说: “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或作:礼)。”马太3:15。
请留意当时这礼节怎样在约旦河里进行:“那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但河里受了约翰的洗。祂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彷佛鸽子,降在祂身上。”马可1:9,10。
这场景与好莱坞电影版本中所歪曲叙述的截然相反,它是在约旦河里而不是在岸边。此处这些特定词汇是非常重要。马可是用“从水里一上来”来描述他们礼毕的过程。耶稣当时被完全浸入水里的目的是“尽诸般的义(或作:礼)”,同时也为了以后世代追随祂的人树立一个完美的榜样。
在耶稣回天家后,祂的门徒是否继承了这上天命定的方式给那些申请洗礼者施洗呢?在使徒行传第八章里,我们读到忠心的腓利怎样在旷野帮助埃塞俄比亚太监。一位天使命令腓利向南往迦萨的旷野走,在那里有一位显赫的政府官员正坐在一辆马车里。腓利到了那里,圣灵吩咐他贴近这位正在读以赛亚书的埃塞俄比亚财政大臣。当这人承认他不明白自己所读之书的意思时,腓利就开始向他传讲耶稣就是应验顺从羔羊所预表之救主的预言的那位。
然后就读到路加为我们记载的这段十分有趣的对话:“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有古卷在此有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的走路。”使徒行传8:36-39。
这样看来圣灵似乎预料到有人会对洗礼的方式感到模棱两可,因此祂就感动路加重述这些词:“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这里,我们有确凿的证据证实早期教会遵循的洗礼是全身浸没水下,正像约翰和耶稣曾为他们所做的清楚示范一样。实际上,在所有圣灵启示的有关使徒传道和教会活动的记述里,我们找不到任何迹象表明这个礼节曾经与这两个表兄弟(约翰和耶稣)在约旦河所设立的模式不同。
有时,对于施洗约翰来说,要举行他那特别的侍奉(洗礼)有时很难,因为在那个干旱的地区十分缺水。我们得知:“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众人都去受洗。” 约翰3:23。 圣经再一次记载了这有趣的、受圣灵启示的信息片断,要向我们表明洗净罪污并且进入基督的身体,只有一条正确的路径。约翰不能手持水罐洒水或者浇水来履行上帝所委派的侍奉。当时他被迫局限在约旦河边上的城镇,因为那里有足够的水便于全身浸没水下。人们不得不前来就他,为要洗浸在河水中,“埋葬”他们有罪的旧人生。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在这问题上有关基督所持立场的最有力的证据。在耶稣提及洗礼的每一个例子中,祂都使用希腊语单词“baptizo”来表示洗礼,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英语单词“baptize”正是源于它。众多学者和语言专家已经对这个单词两千年来的运用史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该词在每一种使用过它的学术和交流系统的语言分支中,都没有偏离它“埋葬”和“被全部掩盖” 的基本含意。科南特博士对那些已做详尽调研的研究人员的结论做了总结。至于单词“baptizo”,他说:“总之,这个单词一直原原本本地保留它地道的含意而丝毫不变。从希腊文学早期到结束,这段近两千年的时期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例子表明它还有任何其他含意。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已被改为局部地用水来‘浇’或‘洒’;或者片面应用表达清洗净化含义的浸没之字面含义,仅用‘清洗’或者‘净化’代之。”
十分重要的是,我们的主选择使用"baptizo"这个单词来表示洗礼。另有一些希腊语单词能被兼用来表示洒水与沉浸,但是基督并没有使用过那些词来描述洗礼。他始终使用那个唯一的单词,这单词全面地反映了死、埋葬和复活之庄严礼节的表号象征。4、谁有资格受洗
按照以上的信息我们能否确定谁才是符合基督教受洗条件的申请者呢?圣经给凡打算迈出这一步的人拟定了三重前提。
首先耶稣说:“所以,你们要去,使(原文为:教导)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28:19,20。
洗礼是悔改归主的外在见证,由此我们立即可以明白耶稣为什么命令所有人在拥有受这圣礼之资格前都必须受教导。不明白救赎计划的人就不能够享用洗礼的丰盛供给。基督规定在洗礼入水之前,每个慕道申清洗礼者应该接受祂的基本要道的教导。他们必须充分地明白他们所做之事的意义。
祂更进一步强调这准备工作的紧迫性,因此祂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马可16:16。对于申请受洗者而言,若没有必备的个人信德,罪就无法蒙赦免,并且无法产生悔改的功效。而洗礼这一身体行为也只是一场空洞呆板的仪式。
五旬节那天,受圣灵感动的彼得支持耶稣的陈述,附上洗礼第三重前提。他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使徒行传2:38。现在答案越来越明朗。任何人预备受洗之前,必须一一向他们阐明接受耶稣并获重生的全部要素。教训、信心、悔改以及诚心归主永远都要先于公开表示弃绝罪所奴役的旧生活。马上我们就会明白婴儿是没有资格领受这个独特礼仪的。对于婴儿来说,他/她无法符合这些圣经所列的条件。婴儿无法受教,并且年龄太小而无法知罪、无从悔改。因此必可断定所有向那些嗷嗷待哺的婴儿洒水施洗的仪式完全与圣经洗礼无关。我们可以把极小的新生儿献给上帝并且为他们及其父母祈祷,但是决不应该以此成为圣经中的洗礼的替代品。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即使在天主教教会,直到第十、十一世纪也都按全身浸没的模式施洗。我曾看到东部地区诸多古老的大教堂内附设可同时容纳多人的洗礼池。这些被用来接受家庭成员一起受洗的设施已逐渐废弃。由于将幼小的婴儿浸入水中不安全,于是起初是超快速浸水,然后是由外大量倾浇,再后来象征性地点洒,最后就发展到蘸水在眉目间一抹了事。与其它许多的神圣礼仪一样,这种礼节在文化妥协和追求便利的无情压力下,渐渐变质消亡。异教洒水施浸的风俗不仅在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传统中盛行,最终也渗入到新教各宗派之中。
几年前我居住在印度的班加罗尔时,一天早晨,持久响亮的敲门声把我从床上叫起来。访客急切的请求打动了我,尽管我们素不相识。他催促我赶快穿好外套。他急寻牧师,而我是他唯一能找到的一位。这是一位印度基督教徒,夜晚他隔壁邻居刚刚失去了他们的孩子。当我们匆忙奔走在路上他告诉我,“现在,我邻居所在教会的牧师已经不理这家人也不会为他们料理葬礼,因为他们由于某种原因未能给这孩子施婴儿洒水礼。我希望您探访他们并且提供安慰和勉励。”
我看到了恍惚茫然中几乎已被这灾难压垮的一家:父亲正试图用些粗糙的木板为孩子做个小棺材;悲痛的母亲哭泣着紧紧环抱着死去的婴儿。我帮助父亲完成手工棺材时,他详细地解释了他的牧师所告诉他的有关这孩子的事。因疏忽他们以前没给孩子举行正式的洗礼,这孩子恐怕注定在地狱里遭受火的刑罚,而牧师既不会为他举办葬礼,也不准许在公墓给他们一个被祝圣的地方埋葬。(译者注 祝圣:请查查天主教字典。中世纪及至现在,“天主教教会”仍有这个遗传:“好人”死后要埋葬在“被祝圣的地方”才能升天。“坏人——未受洗者,罪人未告解者”则无权做圣事——超度弥散,也没有资格入葬此地,于是无法升入天堂。)
我们把小孩尸体放在小棺材里之后,我与这家人聚成一圈,开始举行我人生中的最不寻常的一场葬礼。在分享安慰的话之后,我向他们保证,孩子的得救与否与他们疏忽施洒水礼无关。对他们的牧师之言行的义愤中我指出:比起那天拒绝出席的牧师,小婴儿倒是更有得救的保证。
后来我抱着小棺材,领着这家人,用我的客货车载到一块“不被祝圣的土地”,在那而我们埋葬了这个小孩使他安息。人可以祝圣那起初因罪而受上帝所咒诅之地,这是一个地道的异教概念!这些空洞的遗传会拖人陷进异端。 5、上帝特别在意形式吗?
当今世界上有很多人真觉得讨论洗礼到底以“洒”、“浇”、“浸没”中哪种形式为准毫无意义。他们争辩说:“效果有什么差别吗?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只不过是种象征而已。上帝不会那么特别在意我们所采用的方式吧。”但是应该详细地考究这个问题——上帝实际上是如此特别的在意。圣经里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证明上帝的确对祂的诫命非常在意。举例来说,当时出埃及的六十万希伯来男丁,有多少人实际进入了应许之地?或者我们更应该注意他们中有多少人没能到达目的地。圣经展示有599,998人死在穿过约旦河并进入应许给他们的流奶与蜜之地以前。迦勒和约书亚是所有出埃及并在旷野艰苦跋涉的男丁中走完全部旅程并进入迦南地的仅存者,并且圣经说这只是因为“他们专心跟从耶和华。”(见:申1:36;书14:8-9;14)
然而让我们来想一想:洗礼所象征之本质是否就使其形式变得无关紧要了呢?不能否认,从容沉入水下之形体活动的每一过程中均有某种深刻的属灵意义。同样,共领圣餐的饼和葡萄汁不也是预表同一个类似的属灵真理吗?实际上,这圣餐礼所指的事与洗礼所纪念的事完全相同,都是指发生在耶稣人生中的同一事件。然而当一个现代派前卫教会的年轻人用可口可乐和汉堡包来代替耶稣在那个星期四傍晚给祂门徒所提供的诸圣餐实物时,我们中间有多少人会宽恕这样的亵渎行为?即使它仅仅只是象征;我们还是相信采用我们的主设立圣餐礼时所采用的相同表号是生死攸关、极其重要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应该认为捍卫耶稣在很久以前于约旦河中设立的洗礼之表号也十分紧迫吗?
还有另外一段经文强有力地证明了前面所提出的一系列证据。保罗写道:“你们既受洗与祂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祂一同复活;都因信那叫祂从死里复活上帝的功用。”歌罗西书2:12。“埋葬”这个单词在《新约全书》关于洗礼之描述性短语中的重现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特征。为了表现耶稣为我们所做的各个方面,洗礼必须包括死,埋葬和复活的象征。那些都与赎罪重要相关,并且除了浸没式洗礼外,没有任何一种其它洗礼模式能清楚表达这些必备要素。
耶稣已亲自示范这一仪式作为完全的榜样,谁还能拒绝这唯一一种包含救赎计划每个特征的洗礼形式呢?必须再次强调,接受洗礼的瞬间人的生命并不会产生神秘的或者奇迹般的变化。罪的旧人之死必须发生在葬礼和埋葬之前。即使举行圣礼的形式完全适当、无可挑剔,也不能确保申请受洗者此刻会在生命上有丝毫变化。这种变化必须发生在洗礼的见证得到真实表达之前。罪大恶极的人可能被强迫进入洗礼池浸没50次,却恶性仍在,毫无功效。他入水时是罪人出水时依然如此,不过是干爽与湿漉之别。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宗教领袖和牧师们已经“活葬”了许多尚未满足向罪死这一条件的人。
有时人们会问,全身浸没的洗礼会不会减免撒但的攻击,并且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更愉快和更舒适?我也希望它可以保证除去障碍并解决全部问题,但那不是圣经所描述的。耶稣受洗之后立即被催逼到旷野里经历了与撒但可怕的交锋。很可能每位新近受洗的基督徒,不得不与黑暗权势进行类似的搏斗。因为所有选择受洗之人都大大激怒了魔鬼撒但。
知道专心跟从耶稣就会面对更多烦人的攻击是否令人恐惧?实在地告诉你们,对于个人来说,这没什么可怕的,因为属灵的特殊才智会赋予每位接受洗礼之约的人。每位走出水墓的领洗之人都会从崭新关系中得到一种力量,并藉以抵御仇敌的一切攻击。这种只存在于应许之中的力量,开始流入到这些新生基督徒每日的生活经验中。保罗写道:“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书10:13。
多么美好的应许中的保证!上帝的孩子中没有一个会被落下单独作战。撒但的全部同盟可能会列阵一起攻击我们,但是他们无法图谋把我们与奉差遣来保护我们的天使军团分开。上帝向我们保证祂会承担起“开辟一条出路”的重任,以便我们能躲避撒但所能设下的最诡诈的圈套。 6、是否需要重新受洗?
必须考查“洗礼”的另一主题,它与再洗礼有关。如果一个人决定第二次或更多次进入水中受洗是不是表示否定了原先的承诺?由于哪种原因,(如果有的话),必须再次受洗不可或缺?圣经为这问题提供了答案吗?答案是肯定的。
早期使徒教会中显然也出现过完全相同的质疑。使徒行传19:1-5阐述了保罗在以弗所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遇见几个门徒;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
仔细观察,约翰早就给这些以弗所的基督徒施洗了。不仅洗礼合法,而且他们也已从约翰的谆谆教导中接受基督为弥赛亚。但是在保罗询问下,他们承认缺乏有关圣灵的知识。在这个问题上,保罗分享给他们的信息有某种独特的天性,以至于他们感到有必要再次受洗。根据前面所列的圣经例子,让我们考虑现代门徒立志再次受洗的可能原因。显而易见,如果一个人发现他的第一次受洗与耶稣的榜样不协调一致,他必须为了尽“诸般的义”而顺从那正确的洗礼模式。举滴水礼为例,它虽然以洗礼名义执行,但决不满足象征死亡和埋葬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不管父母或者教父教母是多么的虔诚,婴儿必须被视为无资格受洗的,直到他们达到可以承担负责任的年龄,拥有属灵悟性之时。有时对于受过滴水礼的成年人,很难接受自己从未真正受过洗并且应该尽快安排一次真正的浸没式洗礼这样的观点。
(译者注 有关教父母:教父教母本来是天主教的传统。教父是指在儿童行点水洗时做其担保的男子,教母则是指在儿童受洗礼时担任教母的女子。教父教母都是儿童受洗礼时担任担保的人,他们有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按照天主教的这个传统,教父、教母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受洗礼时就在场,日后要负责给孩子提供精神指导。不过,在整个天主教的历史中,教父教母的功能更加实际。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帮助自己的教子教女改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后来教父教母的制度就更加世俗化,甚至在犹太人中也流行起来。如今在美国这样一个基督教社会,教父教母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的习俗。)
我曾经问一个人是否受过洗。他回复“我不知道,但我会去问我的母亲再告诉你”。不管他母亲作何回答,毫无疑问,此人需要再次受洗。
有时人们告诉我,他们在年少明还未进入新生经历之前就受了洗。因此,他们的洗礼仅仅是为了取悦一些朋友或者家庭成员而举行的形式化的宗教仪式。对于这些人,在他们进入真实的转变归主之后,必须紧接着为纪念向着生命中的罪而死,领受这意味深长的埋葬式浸礼。
对于那些偏离信仰转回从前罪恶生活的基督徒,该怎么办呢?毫无疑问公开背道,也就是公然违背上帝律法的罪,必须借着重新受洗的经历,公开断绝上述罪恶。转变生活方式的个人见证是受洗的重要方面之一。
另一个使某些人感到可能需要再次受洗的因素与以弗所信徒的经历有关。显然他们相信保罗分享给他们的更加辉煌的真理亮光,具有一种改变生命的特质,以至于感到有必要再次受洗。许多人当他们认识到新的圣经教训时,也许感到有必要改革自己相信和崇拜上帝的方式。一些人的确发现在他们以前所行基督徒的路程中,虽然真诚,但实际上却是一直违犯圣经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原则。他们选择通过经历重新受洗,洗涤过去而洁净,没有一个人会感到他们这样做是在否定先前经历(或经验)。
有了这一系列使人下定决心受洗并成为教友的不可辩驳的原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踌躇不前且耽延不发呢?多年来我一直听到种种为自己辩解无法与耶稣同步同行、特别是无法经历受洗降服于主的藉口。最常用的套辞之一是“我怕自己无法坚持,并且我不想做一名虚伪的人”等等。十分肯定的是,对于那些已经满足信仰、悔改和诚心归主之先决条件的人,这不能算是一个正当的论据。提出藉口的这等人非常明白肉体的软弱,借着人的力量不可能达到上帝的标准。诸事都取决于依靠祷告并不断与耶稣保持亲密关系。
使人软弱的祷告和信心生活会不会让我们陷于失败的境地?我们当然可以选择生活中某时或者每时每刻都对那些灵性操练视而不见。但是因为这些藉口中的“可能”我们就失去在洗礼中献上自己生命的信心吗?绝非如此!只有在我们自私地为自己设计生活时,才会害怕立下那永远忠诚的神圣洗礼誓言。藉着信心切实坦然地接受洗礼并向公众宣告,鼓励他们一起来全然相信上帝的大能吧!虽然在日渐茁壮成长过程中有可能跌倒,但我们知道如果自己犯了错,那位爱的耶稣必会当场扶你起来,赦免你,拥抱鼓励你。那些过分担忧没有信心去开始基督徒之旅程的人,只是在承认自己没有为受洗做灵性准备。就让他们等待吧,直到他们的信心更坚定地立足于耶稣而非自己。
人们如何才能真正确定自己已为受洗作好了预备呢?难道必须等到他们感觉可以确信自己永不再犯错为止吗?当然不是!实际上,人的感觉与预备的状态无关。但人必须确定基督已住进自己灵魂深处并在其生命中施行了重生的神迹。他们必须能惬意地将他们自己的名字写到以赛亚书第53章的有关弥赛亚的美丽的应许中。每个合适的洗礼申请者必须能这样读以赛亚书53:5:“哪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有些人久久徘徊尚未决心跟从耶稣步入洗礼池――这个水做的“坟墓”,也许读完上述内容就会立即行动。难道你还担心因一些可能发生的失足或失败会令你的救主失望吗?请在此刻,转离那毫无根据、以自我为中心的担心害怕!与基督同行并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试探和人性的弱点。如果总思考自己靠什么才能够得胜,你就会永远待在那犹豫不决的朦胧状态。必须聚精会神地思想那位全能者的力量和大能,祂一直邀请你成为祂永远的朋友。正是祂永不落空的应许带给你完全的信心去过基督化的人生。
甚至连腓利比的狱卒也大大地被悔罪觉悟和对上帝之信所驱动,坚决要求自己与全家在半夜里马上受洗。保罗虽然自己身为一名囚犯,也为那些热切的新悔改归主之人施洗。
从前亚拿尼亚也表达出同样急切之情,敦促当时刚刚悔改归主的保罗,他说:“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祂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 使徒行传22:16。
难道这不是呼求圣灵烙印你心的时刻吗?你爱主,并且承认祂已经为你的罪而死。借着信心,你已经接受祂为你付出死的赎价。耶稣成为人子的恩典已经第一次将平安和应许带入你的人生。如果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你必须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圣灵在究问:“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受洗吧。”